信息时代,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也与时俱进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信息化管理不仅仅让企业管理从线下转移到线上,更是打开了全流程管控的视角,让管理从局部“盲目”到全链掌控,将业务流程的每一个环节置于“可视化”状态,现代企业管理正在经历三个重要的发展层次:数据化、信息化、智慧化,逐步进入智慧化管理时代。 出于三个重要的基本需求,企业开始关注生产经营数据化问题。 1.数据统计需要:对于一些信息化水平较低的企业来说,在管理环节、经营环节信息化应用水平明显滞后于生产,当企业管理层需要进行经营决策,需要管理数据、经营数据时,往往需要做大量的统计工作,而且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造成统计数据的滞后。 2.成本核算需要:传统管理模式中,财务每月成本核算完全由手工统计数据上报,汇总齐全后由财务人员手工计算,工作量大,成本核算往往需要一周左右时间。而且如果出现差错需要逐个报表查找,数据没有共享,查问题速度也很慢。 3.经营管理需要:这个问题在物资采购、产品销售环节表现比较突出,由于采用传统纸质审批、线下流程的传统采购销售管理模式,业务流程和结果的透明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必然出现一些技术性问题,如采购价格不透明,销售业务存在货款赊欠领导无法及时发现,销售价格不透明等,由于缺少公共平台作为监控手段,基层领导无法方便地监控每笔业务,高层领导过问时又得不到及时准确的采购和销售情况信息,信息统计滞后,不能做到监督及时和全覆盖,造成企业利益有不同程度流失情况。 随着企业在业务管理信息化方面意识的增强,很多企业开始根据业务需求,上线一些以具体业务管理为目标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比如财务系统,客户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成本管理系统、生产管理系统、设备管理系统等等。这些信息化的管理系统能够很好地帮助部门优化工作。 但是,站在企业整体运营的角度来看,部门化的信息管理系统,存在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就是信息的孤岛化。无论是财务系统还是客户管理系统,它都是以解决一个业务模块的问题为目的,虽然能够生成该环节的业务数据,但这些数据只在该系统内存在,从而形成相对独立、隔离的信息孤岛,难以与其他的业务模块数据进行对接,而企业的业务流程是连贯的,企业出于整体运营的角度,需要将各个业务模块的数据进行对接,从而整体掌控业务的运营。 近些年,信息化供应链管理被越来越频繁地提及。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单个部门或业务环节的优化,对于企业整体效率的提升是有限的,企业必须站在更高的层面,将业务流程全部纳于监控之下,有效操控整条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才能够全链优化成本和利润结构,最大限度地提升产业链效率。 很多企业围绕核心业务流程和主导业务,开始梳理完善业务流程,规范基础数据,整合各个独立的业务系统,实现系统间的数据对接、业务协同。实现从原料采购、生产管理、销售接单、质量管理、仓储管理、出厂发货、财务结算和成本核算等主要业务活动的业务、数据、管理一体化,形成供应链协同管理平台。 供应链协同管理平台帮助企业实现业务流程、业务数据、物流数据、财务数据等的集成管理,对于很多企业来说,还实现了财务管理从会计核算型向经营决策型的转变,实现了财务集中、全面预算、资金管理、核算管理、成本管理以及财务报告等功能。协助企业全面管理整个供应链网络,包括采购管理、销售管理、库存管理、存货核算等。使企业实现生产、采购、销售、质检、物流、仓储、财务核算等业务的产运销一体,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三流同步,达到全面控制生达到全面控制生产,保证产品质量,降低生产和经营成本,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