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企业决策的基础离不开高质量的财务会计数据信息。
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纲要的推动下,我国数字经济迎来了新一轮的增长。国家发展改革委官网发布的“数字化转型伙伴行动”倡议中重点指明:以带动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为重点,在更大范围、更深程度推行普惠性“上云用数赋智”服务。如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多地体现在管理决策力上。
大多数人可能会认为决策效率应该取决于管理人员的能力高低,其实究其本源,实则是基于财务数据。
对于财务人员,不仅仅需要熟练编制财务报表,更重要的是理解财务相关的基本知识要点,进而创造有价值并且不断增值的财务分析和报表,以支持管理者的决策。
接下来,本文将从会计的基本假设及原则、财务与管理的关系、财务报告种类这3大财务知识要点来进行阐明。
一.会计的基本假设及原则
1. 会计的4大假设
(1) 会计主体假设 一个单位或组织要成为会计主体必须具备3个条件:
①具有一定数量的资金;
②进行独立的生产经营活动或其他活动;
③实行独立决算。
(2) 持续经营假设
持续经营假设是指被审计单位在编制财务报表时,假定其经营活动在可预见的将来会继续下去,不拟也不必终止经营或破产清算,可以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变现资产、清偿债务。
(3) 会计期间假设
会计期间假设是指在会计核算或者编制财务报表时,将企业经营活动分为若干个相等的期间(月、季、年)来反映。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和中期。年度和中期均按公历起止日期确定。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如月度、季度、半年度等。
以财务会计报告中的三大基础报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为例,
在三大报表中,资产负债表反映的是该会计期间期末的资产负债状态,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反映的是一个会计期间的会计信息。
资产负债表中资产和存货的核算是以某个时间节点计算的,属于存量报告,反映的是结果。
现金流量表反映的是一个时间段内的现金流变化,属于流量报告,反映的是过程。利润表反映了一个企业在一个时间段的收入、成本和利润,它解释了资产负债表上“未分配利润”的变化原因,也属于流量报告。
(4) 货币计量假设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财务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以货币计量,反映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
2. 会计的主要原则
(1) 权责发生制原则
权责发生制的基本原理是:凡本期已实现的收入或已发生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已在本期收到或支付,均作为本期的收入或费用处理。举个简单例子来说,这个月你买卖东西了,不管钱给没给或者有没有收到款项,都要记在当月账本上。与之相反的则是收付实现制。
例如利润表上的收入和支出的列示是基于权责发生制。
(2) 配比原则
配比原则是指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收入与其成本、费用应当相互配比,同一会计期间内的各项收入和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在该会计期间内确认。
(3) 历史成本原则
历史成本原则,又称实际成本原则,是指企业的各项财产物资都以其取得时或发生时的实际成本入账。
(4) 稳健性原则
稳健性原则,又称谨慎性原则,是指某些会计事项有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可供选择时,应尽可能选择一种不致虚增账面利润、夸大所有者权益的方法为准的原则。
(5)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
(6) 重要性原则
重要性原则是指企业在全面核算的前提下,对于在会计核算过程中的交易或事项应当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
(7) 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
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是指在会计核算时应该区分不同类别的支出,分别计入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的相关科目。如果一项支出的效益仅在一个会计期间内,就计入收益性支出;如果某项支出的效益跨越好几个会计期间,就计入资本性支出。
二.财务与管理的关系
(1) 管理决策与执行需要基于一定的财务数据分析才可理智做出
(2) 企业管理决策的结果最终会体现在财务数据上
(3) 财务数字本身不能解决问题,财务报表给管理者提供解决问题的起点,而不是终点。
三.3大财务报告
这里所指的3大财务报告并不是我们常说的3大基础报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而是财务会计报告(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税务会计报告和管理会计报告。
财务会计报告,面向的对象主要是外部股东、债权人和监管机构,格式上较为固定,通常需要经过审计,并且要适用财务会计准则。
税务会计报告,面向对象是税务机关,主要是为了保证征税的客观性和公平性。
管理会计报告,面向对象是企业内部管理人员,格式不定,无须通过审计。常见的管理会计报告有包含预算报告、产品线利润分析、毛利润分析报表等。
四.总结
正如一座建筑的工程,必定是从基层开始做起。没有夯实的地基,哪里会有“万丈高楼平地起”。企业经营管理决策亦是如此,没有增值能力以及高质量的财务数据信息,管理决策自然低效且不利于企业持续性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