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牛奶出了问题还比较好解决,因为中国的乳制品产业的集约化程度比较高,抓住龙头企业顺藤摸瓜就可以把问题很好地解决,但如果是蔬菜或其他门类的食品供应出了问题就比较难办,因为这些产业大部分是中小企业,存在集约程度比较低、标准化水平低和监管不到位等等问题,他们的质量和安全方面的隐患才是更要重视的问题,所以应该大力推动这些领域的中小企业的信息化”。这是一位行业协会的副会长和记者沟通时袒露出来的担忧。目前中国消费品行业的中小企业众多,都面临着信息化投资缺乏、采用信息技术解决方案成本过高等问题。笔者认为,以四个着力点为抓手,可以加快消费品行业的“两化”融合进程。
一是多渠道解决资金问题。目前中国的消费品工业生产企业大部分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的第一需要是生存,尤其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企业投入信息化的资金更是短缺。为了解决中小企业信息化投融资难的问题,建议各级政府设立工业信息化专项资金,对企业“两化”融合过程中的项目立项、信息构建、资金需求、人力资源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企业开展“两化融合”工作的融资支持,多方位支持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提供贷款担保等服务,为企业开拓信息化建设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建立企业信息化项目资金银行贷款财政贴息制度。
二是加大力度推动低成本信息化解决方案的研究与推广。消费品行业涉及的门类很多,每一个领域的信息化都有一定的特殊性,行业的个性化定制需求必然导致成本过高,所以推动低成本的中小企业行业解决方案的出台,同样是推进这个领域信息化的关键。如果由相关政府机构安排资金,支持各个领域企业信息化公用技术、公共信息数据的开发和利用,同时对传统产业内企业间信息化成果转让收益减免税收,那么这些措施都将能提高企业开发各个领域信息化解决方案的积极性,其结果将大大降低各个领域信息化解决方案的成本费用。
三是积极鼓励各个服务机构参与“两化融合”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消费品行业市场需求变化快、企业量大面广,要帮助这些企业提高市场应变能力,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建立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是很好的措施。除了由政府主导建设,还可以鼓励各方机构参与到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中来,加快建设的步伐,提升服务的专业化和运营的可持续化。一方面可以鼓励电信运营商、网络服务提供商、各类专业机构积极参与面向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与服务,整合资源建立多样性的公共服务平台并提供相关服务;另一方面可以大企业为龙头进行供应链整合与协同,推进行业电子商务平台发展。
四是推进行业信息化标准、统计与评价体系建设。目前各个消费品行业的中小企业众多,企业产业集约化程度不高,信息化水平差别很大,缺乏统一的行业和区域信息化标准、规范,这对于推进行业和区域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准确可靠都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此,应以推进信息化标准、评估体系的建立为抓手,加快制订和完善共性技术标准和关键产品标准,建立信息技术应用效益评价标准与体系。一些行业协会也曾建议,由政府出资研发中小企业解决方案,免费或低成本让中小企业使用,当这些中小企业都广泛使用这些信息技术和相关解决方案之时,就可以解决该行业信息标准化和规范化的问题。
多年前,一位住在美国的朋友曾对笔者说:一直看好中国蒸蒸日上的市场机会想回来,但最后选择留在纽约的原因是担心回国后的衣、食等生活用品的安全隐患。随着国家推动“两化”融合、产业转型升级、改善产品质量、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等工作步伐加快,这位朋友所担心的问题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将不复存在。 |